首页 > 学习资料 > 中小学辅导

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

时间:2024-05-22 16:17:42
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

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

一、句子默写

根据课文默写。

(1)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,____________?(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)

(2)土地平旷,_________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

(3)夕日欲颓,_____________。(陶弘景《与谢中书书》)

(4)___________________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

(5)____________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(曹操《龟虽寿》)

(6)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_________。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

(7)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________________。(鲁迅《故乡》)

(8)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,__________,飞瀑落下深潭。(谢大光《鼎湖山听泉》)

(9)《陈涉世家》中表现陈涉非凡个性、远大抱负的句子是:___________。

二、字词书写

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。

(1)浮想联piān(2)精suǐ(3)恣suī

三、选择题

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、人生的征途中,有艰难困苦的逆境,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。

B、周树人与周作人本是亲兄弟,最后却分道扬镳,原因是他们的价值观不同。

C、一提起那个漂亮的小女孩,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。

D、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,并将之发扬光大。

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( )

A、采用各种办法培养现代企业人员的水平,尤其是青年同志的水平,是我国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。

B、一个人能否有作为,取决于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,是否有理想追求,是否刻苦勤奋,还要看他所处的环境怎样。

C、人眼从外界获得信息,虽然比其他感官多得多,但有些是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。

D、我们当然要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,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

下列有关文学、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、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它的体例有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书、表五种,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司马迁。

B、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的作者岑参,是唐代边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,他与高适并称“高岑”。

C、“自康乐以来”中的“康乐”是指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。因为他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,袭封康乐公,所以称他为谢康乐。

D、“足下事皆成”中的“足下”是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,指对方;“公等遇雨”中的“公”也是对对方的敬称。

名著阅读:下面对名著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、《格列佛游记》是英国作家乔纳森·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,以里梅尔·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。

B、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,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,他也渐渐熟悉了大人国的风俗习惯。

C、《水浒传》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,如足智多谋的吴用、谦逊深沉的宋江、粗鲁豪放的李逵、粗中有细的鲁达.

D、从《朝花夕拾》的《阿长与<山海经>》一文中,鲁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,却从他的缺点说起,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.

四、名著阅读

阅读下面的文字,回答问题。

(1)《格列佛游记》中:我们来到语言学校。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。请问本国是哪国?他们共有两个计划,分别是什么?

(2)《西游记》节选:

三藏道:“你往何处去求方?”行者道:“古人云,方从海上来。我今要上东洋大海,遍游三岛十洲,访问仙翁圣老,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,管教医得他树活。”

三藏道:“此去几时可回?”行者道:“只消三日。”三藏道:“既如此,就依你说,与你三日之限。三日里来便罢,若三日之外不来,我就念那话儿经了。”行者道:“遵命,遵命。”你看他急整虎皮裙,出门来对大仙道:“先生放心,我就去就来。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,逐日家三茶六饭,不可欠缺。若少了些儿,老孙回来和你算帐,先捣塌你的锅底。衣服禳了,与他浆洗浆洗。脸儿黄了些儿,我不要;若瘦了些儿,不出门。”那大仙道:“你去,你去,定不教他忍饿。”

①结合选文前后内容,说说孙悟空为什么要到三岛求方子?

②请根据选文内容,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。

五、文言文阅读

阅读与赏析

张顺,民兵部将也。襄阳受围五年,宋将出重赏募死士,得三千。求将,得顺与张贵,俗呼顺曰“矮张”,贵曰“竹园张”。俱智勇,素为诸将所服,使之为都统。出令曰:“此行有死而已,汝辈或非本心,宜亟去,毋败吾事。”人人感奋。

汉水方生,发舟百艘,稍进团山下。越二日,进高头港口,结方陈,各船置火枪、火炮、炽炭、巨斧、劲弩。夜漏下三刻,起矴出江,以红灯为识。贵先登,顺殿之,乘风破浪,径犯重围。黎明抵襄城下。城中久绝援,闻救至,踊跃气百倍。及收军,独失顺。越数日,有浮尸溯流而上,被介胄,执弓矢,直抵浮梁,视之顺也,身中四枪六箭,怒气勃勃如生。诸军惊以为神,结冢敛葬,立庙祀之。

张贵既抵襄,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。贵恃其骁勇,欲还郢。

刻日既定,乃别文焕东下,点视所部军,洎登舟,帐前一人亡去,乃有过被挞者。贵惊曰:“吾事泄矣,亟行,彼或未及知。”……至勾林滩,渐近龙尾洲,遥望军船旗帜纷披,贵军喜跃,举流星火示之,军船见火即前迎,及势近欲合,则来舟皆北兵也。元兵得逃卒之报,据龙尾洲以待之。贵战已困,出于不意,杀伤殆尽,身被数十枪,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。

(节选自《宋史》卷四百五十,略有改动)

1、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( )

A、燕雀/安知鸿鹄之志/哉B、今/诚以吾众/诈自称公子扶苏、项燕

C、率/妻子邑人/来此绝境D、力不支/见执卒/不屈/死之

2、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( )

A、在解救襄阳受围的战斗中,张贵做先锋,张顺殿后,最终他们迅速突围。

B、襄阳城中已经很久没有救援了,士兵们听闻援军到,士气顿时高涨百倍。

C、张贵抵达襄阳后,主帅吕文焕极力挽留他共同守护襄阳,但张贵拒绝了。

D、元军得到了叛逃士兵的消息,在龙尾洲附近设了埋伏,张贵当场战死。

3、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。

①毋败吾事

②贵恃其骁勇

③举流星火示之

④身被数十枪

4、翻译下列句子。

①俱智勇,素为诸将所服,后使之为都统。

②吾事泄矣,亟行,彼或未及知。

六、诗歌鉴赏

阅读下面的一首词,回答问题。

昭君怨

梅花郑域(宋)

道是花来春未,道是雪来香异。竹外一枝斜,野人家。

冷落竹篱茅舍,富贵玉堂琼榭。两地不同栽,一般开。

(1)这首词的上阕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?

(2)这首词下阙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请简要分析。

七、现代文阅读

“安静与坚守”是工匠精神的底色

陈怀瑜

①最近,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迅速走红,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——故宫文物修复师。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,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,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。每天早八晚五,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,几十年如一日,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。

②人们尊崇工匠精神,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、精雕细凿、精益求精、出神入化的技艺。其实,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,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。后天的刻苦学习、甘于寂寞、坚守如一,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。

③自古而今,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,成就无数巨匠大师。如在中国古代,就有鲁班、李春、李冰等,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,赢得了生前身后名。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,没有汗水擦亮前路,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,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。像过去,一个学徒工,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,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。此中之艰苦,可想而知。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,学艺而成,青出于蓝,就很难做到。

④即使到了当代,像瑞士的钟表工业,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,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,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,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。像故宫钟表修复师,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,他们因此成了另类“网红”。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、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。

⑤当下时代,社会嬗变,人心浮躁,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。其实,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,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、慢一些,让步伐走得更稳些;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,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、有力些。

⑥在生活中,一些看似“慢”的行为,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;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,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;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,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.一步步逼近……所谓工匠精神,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、不畏于静默、不躁于坚守中,让技艺超凡脱俗,令手中精品迭出,成就更多传世经典,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。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,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,让我们的人生,变得更为从容淡定、执着内敛;让我们的工作,更为细致入微、飞得更高更远……

1、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?

2、文章开头写故宫文物修复师走红,有什么作用?

3、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?请具体阐明理由。

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很是了得,她和钱钟书在春节也一样专注学问,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,没有让客人进屋,有些不近人情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,坚守不懈的精神,才铸成了大美之作。

爷爷的芦苇荡

汪去

①奶奶去世后,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,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。

②老头的固执,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。他们在老宅子上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,房间多的恨不得能开宾馆。然而老头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。

③爷爷的房子前,有一大片湿地,生长着大片芦苇。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,似乎大风一吹,它们就得到了养料,嗤嗤地往上蹿。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,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,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到:“今年的苇叶长的不赖啊!”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,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。

④每当此时,爷爷都很开心。幼时放学归来,我会帮他整理苇叶,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,几十片一组,码齐。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,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。一把可以卖5毛钱。每年端午前,光这些苇叶,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。

⑤但是,老头很倔,即便年过七十病患缠身,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。我总以为,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,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一年一次的“体己钱”。

⑥今年端午回家,路过芦苇荡,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。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,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。我帮他点上一根烟,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。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,像握一片风干的鱼皮。这是一张多年前的旧照,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的手。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“的确良”白衬衣,看得出奶奶也是“盛装出镜”。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,只不过很小的一片而已。

⑦“你可知道,这片芦苇,就是你奶奶种下的。”爷爷手里摩挲着照片对我说:“那时候穷啊,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,你爸和你叔,看见别人吃,就哭喊着闹。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,自己打苇叶,自己包粽子吃。”

⑧是的,奶奶包的粽子,温润过爷爷、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。她亲手挑选糯米、蜜枣、白糖,地锅里柴火烧旺,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,厨房里蒸汽缭绕,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粒的糯香。

⑨但是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,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。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。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,爷爷变身全职保姆。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,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,这里看看,那里摸摸,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。

⑩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,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,小腿一蹬,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。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,落在爷爷的白头发上,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。

苇叶“沙沙”响,似乎在说老人之所以“不近人情”地坚守老屋,和老天爷的“体己钱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。他守在这里,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。对于爷爷来说,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,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,是酸涩而又馥郁的岁月记忆,是相濡以沫的真情,是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。

1、文章围绕“芦苇荡”写了爷爷的哪几件事?请简要概括。

2、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划线句。

3、联系上下文,分析第⑩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。

4、请结合全文,谈谈你对第自然段加点的短语“酸涩而又馥郁”的理解。

八、命题作文

(题文)作文

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,母爱依然;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,故乡依然;多少次跌落与登顶,奋斗依然……蓦然回首,山水依然,初心依然。

请以“依然”为题,写一篇记叙文。

要求:①请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,然后写一篇文章。

②不少于600字;

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、校名和地名。

《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